湖州这个记忆馆收藏了近300件老农具 你都见过吗
浙江在线7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朱彦超 通讯员 车建民)湖州素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两千多年来,历代湖州先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饱食,为了丰收,劳动人民的智慧都凝聚在了一件件看似平凡却又精致的农具上。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飞速进步,这些传统农具早已不是田间地头的“明星”了,很多年轻人更是从来没有见过它们的身影。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吴兴区八里店镇专门在镇上的文体中心里打造了一个生活记忆馆,里面收藏了近300件传统农具。7月25日,记者来到八里店镇,拜访了负责收集这些农具的两位老师傅沈根法和胡冰元,并参观了这个像时光机一般的生活记忆馆。
整个生活记忆馆不是很大,藏品的摆放却是井井有条。近300件老农具,按照“锄禾时光”“渔人码头”和“桑蚕之韵”分成了三个展区,基本涵盖了当地农业的全部工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生活用品的展区。
整个馆里最老的农具当属“锄禾时光”展区里的谷砻。谷砻是辗米机发明前的大米加工农具,据说到1958年以后,当地的农村就不再使用这个农具了。“它的工作原理和北方的石磨差不多,把米倒进去,通过转动里面的砻,把谷碾成米。”胡冰元介绍道,“小时候爸妈转动谷砻的时候,我就在一旁负责加米。”
除了谷砻之外,“锄禾时光”展区里还陈列着抗旱排涝的双人水车、打谷的稻床、区分瘪谷和好谷的风车等传统农具。从灌溉到收割,从稻穗到大米,看着这些农具,你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幕幕劳动人民在田间挥洒汗水,喜获丰收的场景。
“渔人码头”“桑蚕之韵”两个展区展示的是当地渔民和蚕农使用的农具,比如田里抓鱼的鱼照、抽丝剥茧的缫丝车。走进生活用品展区,更像是来到了几十年前的农村老家,土灶、风箱、老式的衣柜,还有各色各样的老物件。
八里店镇距离湖州市区很近,城市化进程比较快。2011年的时候,镇上有意打造这么一个传统农具的收藏馆,就委托了沈根法和胡冰元两位老师傅到各个村里去收集。
“我在退休前是八里店镇曹报村的党总支书记,冰元是镇上农业服务中心的农艺师,我们两个自己就是农民,和农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各个村里熟人也很多。”沈根法说,即便如此,这三百多件传统农具的收集工作依旧困难重重。
“大多数村民还是支持我们的工作,但也有村民觉得我们是收了拿去卖的。我们当时就想了个对策,只要村民捐出这些老农具,我就给他和他的农具拍个合照留底,到时候放在馆里也好辨认。两年时间,我们跑遍了八里店镇全部的行政村,大大小小100多个自然村。”胡冰元说,“记得有个姓阮的老太太很支持我们工作,想把她当年陪嫁的缫丝车捐给我们,这架缫丝车在她家里待了快60年来。当时在小阁楼里躺着,她拿不下来,我就自己搬来梯子,从二楼天花板上的一个洞里爬上去,在一片乌黑之中摸到了这架近乎破损的缫丝车,再把它搬到了这里。”这近300百件传统农具可不是直接能够摆上展架的,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不少已经被严重损坏。沈根法和胡冰元花了大量时间去做修整工作,清洗、重新上漆,还请来老木匠师傅把一些坏的农具重新修好,2016年初,八里店镇生活记忆馆才对外开放。
“已经有不少人参观过来,大部分是附近小学、初中的学生,也有不少城里的老知青赶来看过,毕竟这也是他们当年的回忆。”沈根法说,“我觉得收集并展示这些传统农具很有意义,它们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传承着湖州人民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还可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