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胡琴50载 七旬草根明星因戏“圈粉”
浙江在线5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艺潼)51年前,一位怀揣着舞台梦的少年,坐了一夜的轮船,从南浔区双林镇出发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在广东路上的一家乐器店内,少年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捂了一路的钱,购置了京剧演奏三大件:京胡、月琴、京二胡。虽然是帮镇上宣传队跑腿买公物,但如获至宝的少年仍心潮澎湃。第一次真切感受着传统乐器的魅力,让他对京胡演奏的兴趣愈发浓烈。
如今,当年青涩的少年已是满头银丝,但不变的是对京胡的那份激情。“京胡30块9毛、月琴16块、京二胡24块。”尽管50年过去了,吴伟良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
今年69岁的吴伟良虽已头发花白,可精气神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当记者刚走到双林镇虹桥社区虹桥南村附近时,一阵悠扬的京胡声从小院内飘出。走进屋内,手拿京胡的吴伟良正襟危坐,左手轻搭琴杆,右手拉动琴弓,双眼微闭,琴间缓缓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曲独奏过后,屋内的京剧票友开始亮嗓了,吴伟良调整了一下琴弦,开始为大家伴奏。一时间,铿锵的京剧唱词配上高亢激昂的伴奏,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好听!”来自嘉兴的票友焦守心连连叫好。每周总有10多名凤鸣京剧社的票友在吴伟良家里相聚,拉胡琴、唱京剧,他们有的来自嘉兴有的来自湖州,都笑称自己是吴伟良的“粉丝”。
退休前,吴伟良一直在双林建筑公司从事建设预算工作,常年与数字打交道的他,因为京胡让生活多了几分浪漫色彩。他说,自己与妻子梁丽娟的相识相爱还是这琴做的“媒”。1970年,镇上宣传队排样板戏《红灯记》,自学京胡且技艺娴熟的吴伟良被选为琴师,而梁丽娟演戏中的李奶奶这一老旦。一个月的朝夕相处,梁丽娟对这位虽然话不多,但排练时一丝不苟,甚至有些“执拗”的琴师有了几分好感。“他特别认真,经常一句唱词反复拉上几十遍,直到满意为止。”梁丽娟回忆。
“京胡是有脾气的,你如果和他相处得好,就能驾驭它,演奏出很美妙的曲子,否则这穿透力极强的声音也会招人烦的。”吴伟良笑着介绍起自己的这位“老朋友”,京胡是胡琴的一种,是
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构造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制作一把好琴很有难度。京胡由琴杆、琴筒、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琴筒呈圆筒状,是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
只有两根琴弦的京胡,是如何演奏出曲调不同的曲子呢?吴伟良介绍,这就十分考验指腹的功夫了。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不练个几年,是掌握不了其中的门道的。由于长期按压琴弦的缘故,吴伟良的指腹上结了厚厚的老茧。“拉京胡是一弓一音,给戏配乐时要以音裹戏,所以要对每场戏的唱词、曲调,包括情绪的表达都要非常熟悉。”吴伟良说,由于京剧选段音色的要求不一样,所以用弦的粗细不同,一场戏下来一般要用到三四把京胡。
近年来,吴伟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胡琴技艺的推广和传承上。他曾牵头组织了“首届杭嘉湖京剧票友演唱会”,并自费近10万余元,组织票友联谊活动,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