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泥人尹”:他用泥巴再现乡愁
浙江在线2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艺潼 通讯员 钟永梅)泥塑,是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原始、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之一,制作程序繁多,却能用最简单的材料塑造出千变万化的形象。在安吉县灵峰街道大竹园村,有一位村民,用最熟悉、最亲切的脚下泥土,塑造出儿时的乡土回忆,用指尖留下了浓浓的乡愁。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前,来到灵峰山脚下的大竹园村,放眼望去一大片蔬菜采摘基地被盖上了厚厚的雪。顺着指示牌我们来到了大竹园村的泥塑馆。一进馆内,就被眼前一排排泥塑作品吸引。
春天里,牵着牛的劳作者正在辛勤耕地;秋天到来,村民们收稻子、打稻谷,一片丰收的景象;远方,健硕有力的男子正在驯服桀骜的骏马,近处头戴蓝头巾的采茶姑娘背着茶篓愉快地采茶,仿佛哼着小曲……“展馆现在展出的是我一部分农耕系列的作品,我们村是良田大村,我塑造的都是我们小时候身边的场景,也是展示我们美丽乡村的特色。”尹爱明介绍起自己的宝贝时满脸自豪。
今年63岁的尹爱明是泥塑县级非遗传承人,30年前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泥塑创作,对于这位成天与田地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来说,泥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将普通的泥土变为乡土气息浓厚的工艺品,对于尹爱明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但这项手艺看似简单实则门道很多,光原材料泥巴的准备就要好多道工序。
就地选取安吉的浅灰色黏土,用木槌敲砸捣炼。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则要将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在捣炼过程中加入棉花,可使泥土的黏性更好。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最终去好杂质的泥土跟做鱼圆、肉圆子的材料一样细腻,而且一捏易成型。”
接下来就是构思、搭架、上泥到最后不断打磨成品,尹爱明说前前后后需要七八十道工序,而其中最难的就是人物肖像神态的拿捏。如何让泥塑作品生动、自然,是考验手艺人技术水平的关键。“你看这耕牛的犁,这把手一定要在左边,我就是完全按照真实的犁的样子去做。”在尹爱明的泥塑作品中,他还会为不同的作品配上木制配件,让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一次村里有位老人来看展览,看到这个牛耕犁作品时,很开心地说这就是他们年轻时候劳作时的场景,一模一样。”尹爱明笑着回忆道。
要捏得形象、生动,细节很重要,得一点点磨和抠。在驯马泥塑作品前,观赏者还能清晰地看到马背、马腿上的“马毛”。“打磨的时候手法很讲究,不是一味地打磨得很平整。要凸显出马毛,我就得将表面的泥打得不平整,有几根还是呲开来的,就很自然。”
尹爱明介绍,创作作品的时候通常一做就是一天,遇到创作瓶颈期,半夜突然想到都会爬起来马上修改,复杂的作品要创作四五天。
尹爱明的作品多次在县里展出,还曾受邀至重庆、四川、安徽等地亮相。为了更好展示他的乡土作品,彰显大竹园村“农耕文化”的乡村特色,去年12月份,由村里投资的占地400平方米的泥塑馆正式开馆。“现在展馆内只展出了30多件我的作品,我准备接下来创作以农耕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让大家过年的时候也可以来看看。”尹爱明介绍,泥塑馆以后还将成为非遗传承基地,对泥塑有兴趣的孩子们可以过来学习这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