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观察丨八年一杯敬老茶,煮出国企养老新滋味
重阳已过,茶香未散。
家住湖城红丰西塘社区的92岁老人丁仲康,这些天心情格外好。10月28日,他和六十多位80岁以上的老党员齐聚蜀山医养中心,共同迎来第八届80周岁老党员集体生日会,也在“党建暖重阳”的浓厚氛围中,度过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温情节日。
这已是他第八次赴这场温暖之约。“2018年第一次办,我84岁;今年,92了。”家里的餐桌上还放着他带回来的鲜花,“八年了,每年这个时候,心里都又暖又骄傲。”

第八届八十周岁老党员生日会红歌联唱。受访者供图
时光为证。从2018到2025,这场由湖州城市集团下属健康集团举办的生日会,已走过八个春秋。八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这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党员而言,却是生命中弥足珍贵的一程温暖时光。
这场看似简单的生日会,就像一位沉稳的匠人,以三千个日夜为火,慢慢煨出一杯名为“敬老”的暖茶。初品,是节日的问候;再品,是品牌的温度;细品之下,咂摸出的是国企党建融入基层治理的那份崭新滋味。
八年守候,从“生日会”到“精神家园”
在老龄化程度高达50%的红丰西塘社区(原红丰西村社区),这场生日会的意义远超想象。
这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社区,80岁以上老人近400人,其中不少是像丁仲康这样的老党员,为城市建设奉献了一生。
丁爷爷家住在三楼,因老伴需要24小时贴身照顾,平日很少出门。但每年的生日会,他雷打不动必定参加。“这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之一。”他说,对于他和许多老伙伴而言,这早已超越了一场普通活动。
活动现场,一条简朴的“时光走廊”诉说着八年变迁。照片里,有的老人从青丝到白发,有的志愿者从青涩到成熟,有的场地从社区到养护院……变的是岁月流转,不变的是那份年复一年的惦记。
湖州城市集团下属健康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潘卫明回忆,这段情缘始于2018年一次党建结对。作为省内首家市级国资大健康产业平台,健康集团依托“医、养、康、健”系统化业务布局,构建了一个高效协同的健康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党建所向、群众所盼精准融合,推动可感可及的健康服务精准落地。
一个扎根社区的承诺由此生根:建一座乐民驿站、每周办一次义诊、结对帮扶一批困难老人、每年办一次老党员生日会。

乐民广场健康义诊。受访者供图
八年过去,当初的承诺已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年年今日。健康集团投入40多万元在红丰西塘社区建成乐民健康广场及乐民驿站,成了老人们随时可休息、喝水、谈心的暖心角落。每周日一早,义诊如期开展,由湖州蜀山医养中心的专业志愿者组成的健康服务队,不仅现场提供量血压、测血糖、康复理疗等服务,还上门为社区里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空巢独居老人提供专项康复干预、居家康复指导、居家健康服务等,打通助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他们刚开始上门,我们以为是一些推销保健品的。我还跟我老伴开玩笑说,肯定又是走形式的。没想到,社区书记换了四任,他们还是每周风雨无阻地来。”居民沈阿姨感慨道。
这份信任,也写进了居民肖先生的感谢信:“你们在社区设置乐民广场和乐民驿站,使老年人在安度晚年中有一个好的去处……尤其是我老伴不慎跌伤后,医务人员多次上门服务,不仅使我老伴在精神上获得了鼓励,同时身体也逐渐恢复健康。”

第一届80周岁老党员生日会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时光走廊”里,一张2018年10月的合影定格了温暖的开端。丁仲康和几位老伙伴驻足凝望。照片里,30多位80岁以上的老党员在社区的第一届集体生日会上齐聚一堂,镜头记录下了那一张张洋溢着光彩的笑脸。
“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熟悉的旋律响起时,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个挺直了腰板,眼睛也变得炯炯有神。”潘卫明回忆道。歌声里,有他们共同的青春记忆,也有不曾动摇的信仰。从那时起,为老党员过生日,便不仅仅是一场庆祝,更成为一项不曾中断的初心——守护老人们被岁月尘封的荣光,回应他们内心深处对归属与认同的渴望。
可复制的温情,从“四个一”到“N次方”
八年的坚守,仅凭热情难成模式。
湖州城市集团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湖州城市集团十大党建品牌之一,“乐民广场”的生命力在于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可持续的“产品思维”来运营。
最初的“四个一”承诺,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最小化可行产品(MVP)。标准清晰,模式轻简,任何一个党支部与社区结对,都能快速复制。
而好的产品,离不开持续迭代。八年耕耘,“乐民广场”已从“四个一”,生长出繁茂的“N次方”枝叶。
首先是服务半径的扩展。

湖东街道的老党员郭志仙(右一)第一次参加老党员生日会,脸上笑开花。记者 徐坊 摄
今年老党员生日会上,出现了很多新面孔。来自湖东街道的老党员郭志仙阿姨第一次参加,接过志愿者送上的鲜花、蛋糕,阿姨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就听说这个活动办得好,我们羡慕不已。没想到今年自己也体验上了。”她激动地说。如今,“乐民广场”的服务已从红丰西塘一个社区,延伸至湖东街道等多个社区,并进驻了蜀山养护院等专业机构。
其次,服务形态也在创新。
为提高助老服务的普惠性,2023年11月,健康集团创新开出全市第一辆“健康班车”,将服务从“定点驿站”升级为“移动网点”,定时定点将健康送到更多居民家门口。

第三,是服务内容的生长。
正如潘卫明所形容的,“‘N’是根据老人们的实际需求‘长’出来的,可能是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培训班,也可能是防诈骗讲座。”为此,健康集团一方面广泛征求居民诉求,另一方面,除了依托旗下专业医护资源,还积极探索打造由身体健康、意愿强烈的退休老党员建立的“乐龄”互助队等,分层分类为社区老人提供理发、个性化送餐、家政等服务。目前已吸引400余名社会各领域的党员干部、专业人士加入。
这种“标准化+个性化”的组合拳,让“乐民广场”真正扎进了社区的土壤。
双向的奔赴,从“服务输出”到“价值共生”
真正可持续的服务,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乐民广场”走过的八年,正是一场温暖的双向滋养。
对老人而言,这项服务意味着“被看见”的尊重。一个细节足以印证:2021年,曾有其他社区的老人拨打12345热线询问:“为什么他们有,我们没有?”这通“甜蜜的投诉”,成为品牌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对医护人员来说,这段经历也带来了专业之外的成长。湖州蜀山老年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沈萍对此感受真切。她曾连续两年利用上班前时间,绕道为一位失明老人测血糖。“他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方便,我顺路一趟,不费事。”这样的日常服务,让她对老年群体的真实困境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回到岗位,她所提供的不再仅是技术性服务,而是更有温度的健康支持。
八年相伴,“服务反哺认知”成为现实。作为健康集团养老服务的重要实践平台,乐民广场推动的“养医护康”融合模式,不仅为老人带去专业照护,也成为培育医护人员“老年友善”理念的实践课堂。

“95后”养老护理员沈婉婷和蜀山养护院的老人日常互动。受访者供图
“95后”养老护理员沈婉婷,用网名“养乐多多”记录下在蜀山养护院与长辈相处的点滴温暖:与爷爷共跳华尔兹的优雅转身,为老人拍摄“微电影”的创意时刻,策划“超模大赛”让每位长者焕发自信……这些看似轻松的画面,背后是对老年群体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怀。“参与服务后,我更懂得那些‘唠叨’不仅是回忆,更是他们确认自我价值的方式。”她说。
尽管健康集团建立了内部服务管理机制,党员、医护人员按照排班轮值上岗,但对许多人而言,持续八年的动力,早已超越“完成任务”。
当志愿服务从“组织要求”转化为“个人选择”,其生命力便自然生长。由于报名者持续增多,志愿者排班周期从早期一个月一轮,延长至如今的九个月一轮——并非热情减退,而是越来越多人正参与到这场温暖的互动中。

医生志愿者给社区老人进行健康宣教。受访者供图
在持续服务中,团队也逐步建立起一套应急响应机制。针对季节变化及老年人常见突发健康问题,他们提前制定应对预案,例如夏季防暑降温专项服务、冬季呼吸道疾病预防干预等,确保在关键时刻能迅速反应、妥善处置,为老年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安心防线。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一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公共服务的新路径:政府定方向,国企搭平台,社区协同推进,最终让居民真正受益。它发挥了国企特有的担当——不追求短期利润,聚焦长效社会福祉,将党建的引领力与组织力,转化为一项项可见可感的惠民措施。
好的服务,自己会说话。那个打向12345的“为什么我们没有”,问出了老人的期待,也答出了“乐民广场”这八年最有力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