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水下森林”宛若热带丛林 德清下渚湖一湖碧水一湖景

发布时间:2023-03-30 14:16:20 来源: 浙江在线 魏余杰

  芦苇荡漾水草依依,野鸭嬉戏鱼鸟云集。近日,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塘家琪村的“水下森林”宛若生机盎然的热带丛林,展示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街道辖区内的下渚湖,是省第五大内陆湖,是集河流型、沼泽型、湖泊型多种湿地类型为一体的典型天然湿地。此前由于无序的农业养殖和农家乐过度开办,下渚湖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为有一湾清澈的湖水,近年来该街道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全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以“水下森林”为核心的水生态修复工作,促进全域水环境高质量持续改善。

  “针对湖泊类型湿地,我们首创‘水下森林’水生态修复模式。”下渚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全播介绍,该模式主要依靠在水体中构建以沉水植物为基础,结合挺水和浮水植物,各类水生动物,以及多种有益微生物为一体的稳定水生态平衡系统,让水体形成自净能力,进而改善水质。

  为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下渚湖坚持每年进行增殖放流,几年来累计放流中华鳖、鲢鳙草鱼等生态鱼种7000万尾。这些鱼在各条河流中栖息繁衍,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使水下生态系统得到快速重构,达到改善生物种群结构,维护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这几年,街道已建设环湖1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沉水植被系统、鱼螺贝类等水生动物系统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经过检测,主要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以上,部分时间段已稳定在II类水,水体及周边景观效果大幅提升。

  下渚湖街道素有“中国青虾之乡”之誉,青虾养殖面积达1.4万亩,年产值1.8亿元。处理好养殖尾水,成了湿地恢复生态的重要一环。

  “青虾捕完后尾水需在原田沉淀两天,我们再协调养殖户有序排放。”下渚湖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姚良,指着坝斗港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四个依次相连的大水池说,这是街道投资300多万元打造的“四池二坝”尾水净化系统,以村为治理主体,分片分区域累计建设青虾养殖尾水治理点43个,实现全覆盖。

  “四池二坝”包括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湿地洁水池和过滤坝。尾水经过沉淀后,通过由陶粒、炭片、沙砾组成的过滤坝滤掉悬浮颗粒;然后进入曝气池,曝气池中高压泵在水中充分曝气,增加水体溶氧量,通过水生动物进一步净化水体;再通过第二道过滤坝,进入生物净化池,降解水中氮磷等富营养成分;最后从湿地洁水池排出,水质接近Ⅲ类水标准。

  此外,街道全面推进“一根管子接到底”治理模式,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环湖6个行政村“卫生间污水、餐厨间污水、洗涤池污水、洗浴间污水”纳入同一根管子,采用“县里统一考核,街道维护监管,村里设施维护,农户门前包干,企业负责运行”的“五位一体”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

  同时,推行涵盖城区、公路、河道、集镇、村庄五大区域“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环卫职能集中到综合执法部门,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一场场碧水攻坚战,让下渚湖街道因水而美,更因水而荣。经过几年努力,下渚湖湿地水质稳定在II至III类水,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800多种珍稀动植物在这繁衍生息。鸟类中的“东方宝石”朱鹮成功在下渚湖放飞,目前已在野外自然繁衍到第三代。湿地景观体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抗洪排水能力明显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绿肾”效应有效发挥。下渚湖先后被命名为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级野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并获评“中国最美湿地”称号。


标签: 编辑: 叶诗蕾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