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大山深处播下星星之火 长兴庆元与四川木里共同培训村干部

发布时间:2020-07-23 17:34:37 来源: 浙江在线

长兴、庆元、木里三县“村书记培训班”上,学员入村互学,实地探讨。长兴县委党校供图

浙江在线7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记者 沈晶晶 叶诗蕾 县委报道组 张泽民)入村现场教学、“一对一”互学、“夜学堂”交流;看湖羊、蓝莓、芦笋、火龙果;听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秘诀、学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看电商带动农产品销售的实践……日前,在长兴举办的“长兴、木里、庆元村书记培训班”上,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氛围,如盛夏般火热。

近年来,浙北长兴、浙南庆元、四川木里,在山海协作工程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动下,地理上看似毫无交集的三县,交往联动日益密切。

“帮扶协作怎样从‘输血’变‘造血’?”“扶志、扶智、扶能如何实现?”……迈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三地一直在思考。2018年以来,他们抓住“村书记”这一载体,每年举办联合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考察、“一对一”入村实践等方式,让村干部学知识、学技能、学本领,助力发挥“领头雁”作用。与此同时,长兴还组织51名村书记担任木里、庆元结对村“第二书记”,将致富经送到田间地头,建立可持续的帮扶增收机制。

据了解,在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有关工作推进会上,“村书记培训班”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交流。这一跨地区联动的路子,在大山之间播下了奔小康的星星之火。

长兴虹星桥镇乡村现代农业基地是三地干部培训学习的一处场所。

形成了一种信念——

“有了志气和信念,再大的困难都不难”

若没有培训班,木里人马伍打,也许1年都难得出1次县城。

木里县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河流深切、山高谷深。马伍打担任村支书的列瓦乡列瓦村更甚,全村仅有371户,村域面积却足足有32平方公里,相当于长兴一个乡镇。

“有村民活了半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马伍打感叹,这些年,靠着花椒、核桃、养鸡等种养殖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000余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但村干部信心不足、经验缺乏,产业提升改造进展缓慢,当地村民提升农产品品质动力较弱,“脱贫攻坚好比登山,越到半山越艰难。”

“先天劣势能克服,最怕的还是思想懈怠。”这些年,长兴挂职木里干部李志云亲眼目睹,一些贫困村帮而不富,一些扶贫项目扶而不起,“要改变这些现象,关键还需把村干部和村民的志气扶起来、信心提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只有村干部思路理清了、能力提升了、素质增强了,各项事业才能劈波斩浪、砥砺前行。”长兴县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唐慧明认为。

长兴、庆元、木里三县“村书记培训班”上,学员入村互学。长兴县委党校供图

为此,从2018年开始,长兴主动谋划,将“村书记培训”列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协作工程重点内容。连续3年,来自四川木里、丽水庆元两地的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定期到长兴学习培训,与长兴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学、同成长,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

6月底,浙江梅雨未霁,长兴又一次迎来远方的客人。第一天的专题讲座,听说当地农业园区既能自动化育苗、立体式栽培,也能进行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时,马伍打和同伴们感觉很新奇。几天后,跟着各自结对村的村干部入村实践,听说长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有100万元左右时,马伍打瞪大了眼。“这里自然条件好吗?”马伍打扪心自问,以他到访的虹星桥镇谭家村为例,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甚至不如列瓦村。

事实上,谭家村一度是长兴经济较为落后的村庄:农业规模不大,更说不上现代化。壮劳力大多在外务工,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尽管发展产业的先天条件不足,村干部却始终没有放弃。“县里每年都给200多个村排名,每年都举办专题培训班,明星村做典型发言,后进村则检讨表态。”谭家村党总支书记王玉春说,考核的压力,以及不能带领村民致富的羞愧,激励着村干部一步步消除观念和能力上的“贫困”。

如今的谭家村,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一跃从经济薄弱村变成富裕村。据了解,全村6000余亩土地流转率达90%以上,资本、人才、技术纷纷汇聚,建起蓝莓园、葡萄园、稻虾共生基地、光伏农业基地等。2019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08万元。

为期两天的下村互学很快结束,回到住处,马伍打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了志气和信念,再大的困难都不难,再高的山都能翻越,美好生活指日可待。”

3年间,从马伍打到三届学员,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无中生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产生改变的力量。

来自长兴的“第二书记”到四川木里结对村指导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

蹚出了不少路子——

“不怕没办法,想方设法就能发现机遇”

夏日的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绿意绵绵。产业扶贫基地里,成片的软籽石榴树已经挂果,等待秋日的收获。“这是增收致富的希望果,也是三地交流结出的硕果。”项脚村村支书王海清喜滋滋地说。

去年3月,王海清参加了第二届培训班。专题学习之余,他主动到长兴李家巷镇李家巷村蹲点。在李家巷村党总支书记潘建梁手把手指导下,了解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种养殖品种,熟悉如何进行套种、提升土地的规模效益的茶园,学习如何打造品牌、拓展农产品销路……

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经验,令他脑洞大开,一回木里他便风风火火行动起来。去年,项脚村流转土地对外出租,获得“第一桶金”。今年4月,村里用这笔钱购入3000株种苗,打造了50亩石榴园区,同时套种金红辣椒。“预计年底能增收40余万元,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扩种,形成一定规模后,还要办赏花节,做好农旅融合文章。”王海清说。

“一个真在教,一个真在学,帮扶协作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为全面小康增添成色。”大凉山间的变化,让参与课程设计的长兴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韦国煜颇有感触。

来自长兴的“第二书记”到木里结对村村民家了解情况。

在木里西秋乡米哑村,村民增收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去年,村支书杨小华借鉴长兴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开启了一场大胆改革。从养猪场入手,一改以往由村集体投资、雇村民养殖的传统模式,探索“村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新路子。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全体村民入股。再由合作社牵头,将养猪场承包给致富带头人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同时,合作社与县里食品加工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保障村民收益。

55岁的杨德华,在家散养了两头猪,交给合作社统一出售后年收入达到1万余元,顺利实现脱贫。村级养猪场的规模,从存栏量100余头扩大到500余头,为村集体带来5万余元收益。整个米哑村,137户村民户均年增收近3000元。

“去年底四川省扶贫办到村里进行脱贫攻坚考核验收,我们拿到了‘优秀’!”回想当时的情景,杨小华仍兴奋不已。眼下,投资40余万元的养牛场正在紧锣密鼓施工。未来,除了带动家家户户发展特色养殖业外,米哑村还能收购玉米秸秆作饲料,带动村民增收、美化村庄环境。

不怕没办法,想方设法就能发现机遇,创造条件就能挖掘潜力。3年持续培训交流、密切交往,让大山之间逐渐“种”下新项目、兴起新产业、产生新气象。

在庆元县百山祖镇三堆村、岭头乡大际头村,当地村干部借鉴对照长兴水口乡顾渚村农家乐管理办法,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人气更旺;在木里县沙湾乡打卡村,学习长兴和平镇长安村,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打造占地100余亩的花椒基地;木里县博窝乡坑古村,排摸当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羊肚菌、猴头菇、白芨等农产品受到好评,打开了广阔市场……

据统计,截至目前,长兴已累计协助木里培训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150余人,涉及该县34个行政村,助力培育羊肚菌种植、野生蜂蜜加工等12个产业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带动478位村民实现增收。

长兴、庆元、木里三县“村书记培训班”上,学员入村互学。长兴县委党校供图

结下了一番情谊——

“结对村要携手走向全面小康”

“什么时候到村里实地看看,壮大村集体经济、垃圾分类这些工作还要帮我们指导指导。”

“7月我一定去一趟!”

培训班还未结课,庆元淤上乡淤上村党总支书记范海平便与长兴太湖街道南张浜村党总支书宋建义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相似的约定,同样也在其余29组结对村之间逐一达成。

“参与式”课程、“沉浸式”教学以外,长兴、庆元、木里村书记培训班的另一个特色,便是每年组织村干部“一对一”结对,互聘对方为“第二书记”。

在长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晏宁波看来,长兴是工业强县,乡村发展有综合优势,但也有特色不足、文化多样性不够等问题,庆元与木里同是山区,生态优势明显,但存在高效益产业缺乏、“两山”转化通道难以持续拓宽等困境,“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模式、特色和阶段,建立结对村、友谊村,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助力三地互学互看、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长兴、庆元、木里三县“村书记培训班”上,学员入村互学,实地参与乡村建设。长兴县委党校供图

两年多来,长兴林城镇姚洪斗村村支书杨光华与杨小华的微信、电话联系十分热络。除了针对养猪场、养牛场建设以及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外,他有时还会在线上参加“米哑村党建月会”,与村干部共谋发展思路,也给党员和村民代表加油鼓劲。

了解到米哑村的核桃、羊肚菌、花椒等农产品销售困难时,杨光华二话不说,托朋友、找熟人,辗转联系到长兴一家电商公司。截至目前,已帮助销售农产品2500余公斤。“村里有销售需求,长兴公司有寻找优质货源的需求,大家一拍即合。”杨光华说。

为亲眼看看结对村村民的生活,去年9月,潘建梁更是跨越2446公里,前往他担任“第二书记”的项脚村。坐飞机、转大巴、坐越野、乘摩托,盘过一条条山路,翻过一座座陡坡,方才入得村庄。顾不上风尘仆仆,他与王海清一同“扎”进村委会会议室,开启一场“特殊支部会议”。

“时令蔬菜规模化种植有销路吗”“缺少冷链,西红柿保鲜问题如何解决”“发展林下经济,选什么品种合适”……村干部与村民代表接连提问的热情,对照入村路途的艰险,潘建梁十分感慨:“这样偏远的山村,村民都在努力脱贫致富,我没有理由不倾心帮助、全力以赴。”

实地指导芦笋种植、给“蒙古人家”民宿软件升级支招、商议拓展网络营销办法……“驻村”只有短短一周,深厚情谊却已在紧密协作中结下。潘建梁说,东西部扶贫协作有期限,但两村友谊没有穷尽时,“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困难互相帮一下,结对村要携手走向全面小康!”

标签: 编辑: 孟琳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