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南太湖畔40年丨王慧林:钢琴之乡破冰者 农民造琴第一人

发布时间:2018-12-03 15:45:44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2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叶诗蕾)走进德清县洛舍镇,侧耳倾听,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这里是我国有名的“钢琴之乡”,现有钢琴制造及配件企业90余家,而在30多年前,这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和钢琴产业并无半点瓜葛。探其渊源,则要从一位名叫王慧林的农民说起……

王慧林

  破天荒 小镇农民下定决心要造钢琴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开始打破单纯经营农业的格局。位于浙江北部的小镇洛舍,不少农民也在积极地探索工业发展之路。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乡镇发展?”36岁的王惠林当时担任洛舍镇玻璃厂厂长,目光敏锐、喜欢挑战的他一直在寻找新商机。

年轻时的王慧林

  1984年的一天,王惠林在上海出差时看到人们正在排队抢购钢琴。“我问了同行的朋友,才知道这种乐器价格不菲,在城里正炙手可热。”曾是木匠出身的王惠林用手敲着这“木匣子”,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钢琴是用木头做的,我们也可以造啊!

  说干就干的王惠林回到洛舍就开始筹建钢琴厂。消息一传开,小镇里炸了锅:“我们都是农民,哪里懂得造钢琴?”“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阳春白雪,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啊!”

当时的湖州钢琴厂大门。

  其实,王惠林并非单纯头脑发热。他专门去杭州解百等大商场做了市场调研,还认真地算了一笔账:当时的钢琴要2000元一台,一个普通职工可能要不吃不喝3、4年才能买得起。但在欧洲,25%-27%的家庭已拥有钢琴。中国有十多亿人口,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对钢琴的需求肯定不可估量。

  另外,当时全国钢琴年产量仅有1500台左右,整个杭州每年只有20台的指标。回想起上海街头市民疯抢钢琴的场景,王惠林确信,这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必有发展前景。“小镇要发展,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一旦错过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划时代 一个琴键奏响人才流动的乐章

  做企业必须要有产品,做产品必须要有技术,而做技术则离不开专业人才。摆在王惠林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哪儿去找会造钢琴的人?

  通过朋友介绍,王惠林结识了一批上海钢琴厂的技师。为了说服他们辞职来洛舍,王惠林开出了月薪250元,外加1万元生活保证金的待遇。“不知道跑了几趟上海,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经过近一年的沟通,以技师何水潮为首的4名钢琴技术人才终于签下合同。1985年春节一过,王惠林赶忙派了辆车把技师们从上海接到了洛舍。

1985年,上海技师刚到洛舍时,与钢琴厂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合影。

  随后,湖州钢琴厂正式成立,王惠林任厂长。这是中国第五家钢琴制造厂,也是当时唯一一家乡镇钢琴厂。

  当大家还沉浸在开张的喜悦中,没想到,钢琴厂就遇到了大麻烦。原来,技师的辞职让上海钢琴厂相当恼怒,乡镇企业高薪挖走国企骨干的事件立刻发酵,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人才到底能否合理流动?《经济参考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相继参与讨论。

  一连串的舆论攻势让湖州钢琴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门心思忙生产的王惠林却没怎么在意:“说我有底气也好,说我缺心眼也罢。缺少人才是所有乡镇企业起步时面临的难题,我坚信国家一定会支持的!”

1985年4月19日,《光明日报》二版刊发《人才流动利大于弊,应该坚持》。

  不久,《光明日报》发表了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滕藤、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的文章《人才流动利大于弊,应该坚持》。国务院也在当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提倡人才流动,方向是正确的。”随着这场人才争夺风波的拍板定音,湖州钢琴厂的模式也获得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敢为先 从零开始建起中国钢琴之乡

  琴壳、机芯、击弦机、榔头、键盘、音源、音板……一台钢琴包含8000多个零部件,需要300多道工序才能制造完成。技师是请来了,但在钢琴产业一片空白的洛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当时钢琴仍处于按计划生产的阶段,关键配件生产企业的指标早已派完,王惠林跑遍了全国的生产基地都没采购到。“买不到配件,我们就自己生产!”不服输的王惠林当机立断,决定从木材加工做起,全链条生产钢琴。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远赴东北大、小兴安岭采购木材。然后去机械加工厂,照着技师们画的设计图纸定制零部件加工设备。就这样,钢琴厂内建起锯板房、烘房、油漆房等车间,码克、穿孔、挂弦、油漆等涉及钢琴生产的各道工序也基本实现了独立完成。

首批“伯牙”钢琴样品

  1985年10月底,经过王惠林和技师们的努力,4台样品钢琴成功诞生。他们给钢琴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伯牙牌”,还创造性地将三角钢琴才有的选择性踏板做到了立式钢琴上。

省科委组织专家为“伯牙”钢琴做鉴定。

  不久,令人紧张的品质鉴定会来了!为了最好地呈现钢琴的音色,那天,王惠林请来了上海音乐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进行试奏把关。“当听到省科委的专家们点评说‘伯牙’的指标已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时,我们所有职工都高兴地紧紧握住了彼此的手,之前的辛苦在这一刻变得幸福无比!”回想起鉴定会上的情景,王惠林仍显得十分骄傲。

1986年,“伯牙”钢琴参加展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湖州钢琴厂的带领下,洛舍钢琴产业步入快车道。大大小小的钢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01年,洛舍举办首届钢琴节;2010年,洛舍钢琴走进上海世博会;2011年,洛舍钢琴奏响北京音乐厅……洛舍镇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钢琴之乡”。

洛舍现已初步形成钢琴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湖州钢琴厂早已解体,王惠林也退居二线,但由其而生的洛舍钢琴产业仍在蓬勃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独特印记,农民造钢琴的故事和精神也将代代相传,鼓舞更多人。

标签: 编辑: 叶诗蕾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