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 “湖州这十年·吴兴”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记者 徐坊)10月10日上午,中共吴兴区委“湖州这十年•吴兴”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本次发布会主题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
共享联盟·吴兴 闵峰 摄
中共吴兴区委书记赵如浪,中共吴兴区委副书记、区长潘永锋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吴兴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新时代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变革,以及在新征程中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答记者问。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吴兴区委书记赵如浪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吴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过去十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湖州和吴兴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心无旁骛、久久为功,推动吴兴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生动样本。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殷殷嘱托,西部山区的好风景长出了好经济。西塞科学谷入选“科创中国”首批创新基地,阳山时尚谷列入“十四五”期间全省化妆品产业唯一核心承载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已成为长三角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两山”转化通道全面打开。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殷殷嘱托,在太湖南岸打造了全国知名的物流装备产业集群。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62%,主导产业集聚度92.8%,成功入选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三一重工已先后在高新区落地项目2个、近期还将签约第3个,三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58亿元。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一定要按群众的意愿把新区建设好”殷殷嘱托,东部新城大步迈向“湖州副中心、吴兴新中心”。新城25平方公里核心区内,既保留了天然的一塘十山十漾自然生态,也建成了文体中心、万达广场、总部自由港等一批现代化地标性建筑,区域常住人口十年内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翻了两番,东部新城从无到有、拔地而起,已成为湖州大城市的新板块。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抓经济也不能忽略社会管理”殷殷嘱托,织里镇实现由乱到治的华丽蝶变。十年内未发生一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刑事案件发案量下降69.6%,矛盾纠纷化解率升至99.8%。作为中国童装之都,入选中宣部庆祝改革开放40年集中宣传报道全国唯一镇级典型。成功举办“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考察织里时,称赞织里是浙江治理的生动缩影。
沈勇强 摄
深入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十年,也是吴兴逐梦前行、实干争先,大踏步从主城区迈向首位区的十年。
看综合实力。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近五年三次实现全国五大百强区“大满贯”,排名逐年上升,2021年,吴兴排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第81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小吴兴口径)从2012年的380.5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53.18亿元,年均增长8.8%,总量、增速均为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从28.92亿元增长至96.22亿元,年均增长15.16%;地方财政收入从15.84亿元增长至63.44亿元,年均增长17.35%,充分展现了蓬勃向上的整体活力。
看发展动能。我们坚持项目为王、创新驱动,敢于无中生有、勇争一流,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数量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上市企业提升至9家,去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创建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15.98%提升至2021年的79.5%,入选省创造力十强县区。小微企业园区“标准房”改革做法全省推广,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隐形冠军4家。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综试区两大国家级试点落地吴兴,2021年进出口增速全省第一、占全国比重从十年前的4.2‰大幅提升至8.6‰。吴兴科创园获批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全市率先实现省“鲲鹏行动”计划人才突破,大学生及各类人才招引数量连续四年全市第一。沪苏湖高铁、湖杭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落地,“十字相交三高铁、井字环通四高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长三角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
看整体环境。我们高度重视整体环境的系统重塑,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城乡、亲清政商、和谐社会,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全省第五,助力大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8.19%,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连续十四年保持一泓清水入太湖。16个小城镇旧貌换新颜,市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吴兴。扎实开展“三服务”,办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基层智治愈发完善,“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首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和平安实训基地,全科网格员能力素质提升应用列入“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平安指数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大幅提升。
看民生福祉。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10.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5.05亿元,获评2020年度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第一名。新(改、扩)建校园91所,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实现健康浙江建设考核“四连优”。入选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落实保障性安居住房4.2万套,保障覆盖率全市第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7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7万元和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6。村均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从31.6万元增长至163万元。
共享联盟·吴兴供图
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嘱托,积极投身省委“两个先行”、市委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力争“五年再造一个新吴兴”,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加快“主城”发展。我们将在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基础上,大手笔推动城市向东发展,与东部新城、织里镇实现产城融合,加快建设青年人喜欢、喜欢青年人的新青年城市,形成超百万人口的带状城区。持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力争吸纳各类资金2000亿元,建设人民满意高品质城市。大力度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力争五年内城区税收突破百亿大关。
二是拓展“滨湖”产业。我们将打造环湖通勤圈、融入万亿城市群,加快打造湖州高新区、吴兴经开区两大新产业平台,西塞科学谷、阳山时尚谷、太湖实验室三大科创平台,培育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精品童装、时尚美妆四大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确保到2026年,培育税收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上市企业达到16家。
三是守好文化“根脉”。我们将打响丝之源、茶之源、书画之源文化标识,提升“湖学”影响,统筹推进下菰城遗址公园、毗山遗址公园、钱山漾考古遗址公园、太湖溇港景区建设,做大做强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品牌,创成西塞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四是丰富“两山”内涵。我们将在绘好全域“山水清远图”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强村富民,持续迭代基层智治,深化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城市版共同富裕绿色样本。
张剑 摄
吴兴区委书记赵如浪,吴兴区委副书记、区长潘永锋答记者问。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刚刚结束的区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吴兴区提出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请问,吴兴提出这一目标的背景是什么?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赵如浪: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和实践地。在今年6月召开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省委赋予了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光荣使命,这也是不久前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的主题。吴兴作为湖州中心城区、主城区,一直坚持市委有部署、吴兴作表率。为此,我们紧扣市委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定位和市委赋予吴兴“扛起主城区担当、彰显首位区风采”的新使命,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的新目标,并将之作为我们区委五届二次全会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将始终牢记市委对吴兴的期望要求,牢牢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持续深化市区一体。找准方位、摆正位置,更加注重把市区一体的理念方法落到具体事项上,不断在实战实效中巩固现有基础、拓展一体范畴、提升融合效能。当前,我们将重点建设欣欣向荣的新青年城市,加快打造“湖州副中心、吴兴新中心”。二是始终坚定奔跑赶超。以进为攻、快进求胜,保持指标上不封顶、考核保二争一的进取心和担当力,确保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各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三是不断推动实干争先。闻风而动、事不过夜,推动主要精力向重点工作倾斜、最优资源向攻坚一线集聚,全面彰显加速度、展示对比度、赢得满意度。重点提升“五个首位度”:
一是打造“产业大集群”,全力提升发展首位度。重塑环太湖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以更实举措谋划城市经济、发展现代工业、连片未来农业,打好高质量发展主动仗。
二是建设“开放新枢纽”,全力提升创新首位度。聚焦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最大的风口,持续唱响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的“双城记”,五年新招引大学生及各类人才10万名以上。
三是着眼“整体均衡化”,全力提升共富首位度。提升城乡品质、优化服务供给、增进民生福祉,联动推进“扩中提低”“强村富民”“生态惠民”和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打造城市版共同富裕绿色样本。
四是迭代“智治化体系”,全力提升治理首位度。全面融入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一体推进平安吴兴、法治吴兴建设,加快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体系。
五是展现“奔跑者风采”,全力提升状态首位度。深度融入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完善赛比亮晒和干部积分考核机制,保持奋进者姿态和创造性张力,巩固抬升向上向好的发展势能。
吴兴区文体中心
记者:作为丝之源、茶之源、书画之源,文化味一直是吴兴的坚实底座。请问近年来,吴兴是如何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接下来,又将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赵如浪:谢谢你的提问。吴兴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自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建菰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丝绸文化、书画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都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吴兴”之说。近年来,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主要做了“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传承”文章。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钱山漾遗址、毗山遗址等一批历史遗迹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湖溇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深入挖掘以“湖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词学研究会湖州中心等一批学术交流平台落地吴兴,沈家本历史文化园、朱祖谋词学馆等100多处文化新地标多彩纷呈,城市底蕴愈发深厚。
二是做好“发展”文章。坚持产城人文旅深度融合,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吴兴,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相得益彰,带动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已成为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是做好“弘扬”文章。积极创作反映吴兴精神、弘扬时代风采的文艺精品佳作,图书《行走的村庄》、广播剧《王金法》等10部作品分获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深入推进以文惠民,释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红利,高品质建成7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增乡村博物馆、文化驿站、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210余家,行政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文化供给持续提质扩面。
共享联盟·吴兴 闵峰 摄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融入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守好湖城“根脉”,擦亮以菰城文化为内核的吴兴历史文化“金名片”。重点三方面:一是完善文化谱系。结合省委“两个先行”和市委”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厘清历史、红色、时代三方面脉络,全方位讲好吴兴故事,提炼锻造新时期吴兴精神,形成若干标志性文化精品,为市区一体、奔跑赶超注入新动力。二是建强文化阵地。加快南郊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统筹推进毗山遗址公园、钱山漾考古遗址公园、太湖溇港景区建设,打造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持续擦亮丝之源、茶之源、书画之源文化标识,提升“湖学”影响力。三是崛起文化产业。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若干龙头型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品牌,加快创成西塞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钱山漾省级旅游度假区。
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自助研发生产的4500吨履带起重机下线交付。
记者:我们注意到,吴兴是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县,并在全省考核中位列第三名,这些年来,产业发展的成果可见一斑。能否介绍一下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吴兴是怎么做的,接下来还有哪些跃升、迭代、突破的举措?
潘永锋:谢谢你的提问。制造业是吴兴的立区之本、强区之源。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产业体系变革重塑,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先后入选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县、中国工业百强区,获得省政府投资工作督查激励、赛马激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总量大跨越。大力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到842.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到169.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8%、9.7%。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6.1万元/人、高出全市平均7.5万元/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7.7万元/亩、亩均增加值达219.1万元/亩,分别高出全市平均6.6万元/亩、37.9万元/亩。
二是产业大升级。按照“大项目引领、平台化承载、集群式发展”思路,引进三一装备、珀莱雅、万邦德等一批“链主”型项目,建成重大产业平台超100平方公里,工业投资年均增长8.9%,全区智能物流装备、精品童装、时尚美妆、金属新材料四大标志性制造业产业集群基本成型。
三是企业大发展。以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为抓手,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从301家增加到404家,上市企业从4家增加到9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45家增加到18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0家增加到752家,分别增长3倍和11.5倍;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打造省级“未来工厂”1家、智能工厂36家。
接下来,我们将始终坚持制造强区战略,持续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6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四大标志性产业产值占比达70%以上,着重在三个方向发力:
一是聚焦项目扩增量。深耕新兴产业 “链式”集群,锁定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持续增强“链主”型企业的辐射能力和行业话语权,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规模,不断打造吴兴优势制造业版图。
德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立体仓库,工人正在对货物进行流水线自动存储。共享联盟·吴兴 何伟卫 摄
二是狠抓转型优存量。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做大规模总量、提升功能品质,实现快速进位、争先创优。大力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动重点企业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生态化集聚。
三是围绕创新活变量。以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打造更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车间。依托西塞科学谷、太湖实验室等科创载体,积极开展前沿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面耦合,提升吴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请输入图片描述
记者:吴兴作为湖州的主城区所在,在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城市蝶变的进程中,我们未来是怎么规划的?下一步具体要做哪些事情?目前进展如何?
潘永锋:这个问题非常好。当前,吴兴的城市发展已经迈入关键期,就像刚才赵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这十年,是吴兴“大踏步从主城区迈向首位区的十年”,未来五年,要进一步“加快‘主城’发展”,“建设欣欣向荣的新青年城市”。具体来说,我们将着重围绕四个板块推进:
一是老城焕新。中心城区既是吴兴的历史根脉所在,也是当前吴兴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最大痛点和挑战。我们要坚持市区一体,围绕湖州全域城市有机更新计划,全力参与改造工作,进一步梳理城区肌理、重构空间形态,将历史文化、城市记忆与街巷社区、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同步推进物业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彻底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老旧小区安全隐患和管理难题,真正让老小区改出新颜值、老居民享受新生活、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二是新城崛起。如果说过去十年,东部新城的重点是“打基础、拉框架”,那么未来十年,我们要向“填内容、提能级”跃升。要锚定“湖州副中心、吴兴新中心”定位,把青年人的需求融入新城规划建设,全面提升东部的能量、活力、竞争力。围绕运动、音乐、时尚、创新等主题,加快建设“一塘十山十漾”城市公园,植入更多“青年友好型”场景,不断拓展城市内涵、塑造高端品牌。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引入了中央商务区、奥青汇、中国好声音、矿坑运动乐园等重大牵引性、标杆性项目,要加快打造成为新青年城市的重要窗口和地标形象。
三是小城蝶变。织里小城市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已经到了“二次腾飞”的关键节点。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在织里镇开展工业用地一揽子改革试点,下一步,要全面修编单元控规,大规模实施“退二优二”和“退二进三”,加快推进童装产业设施建设,切实破解低小散乱等问题,全面提升商业街区品质,打造“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童装产城融合新样板。
四是同城链接。环渚和湖东片区位于吴兴城市发展的主轴,是老城与新城的重要过渡地带。我们要加快推进两个片区的改造提升,完善未来社区集群和城市综合体规划布局,重塑结合部城市环境风貌,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环渚老旧工业园和湖东低效企业征收工作,尽早实现东部新城与中心城区无缝对接、一体融合,全面打造高品质的带状城区。
请输入图片描述
记者:共同富裕是篇大文章。今年,吴兴区以织里镇为试点,针对35万新居民构建了优质公共服务精准触达机制,并成功入选了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这方面,吴兴做了哪些探索?下一步试点的工作目标和举措是什么?
赵如浪: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但是新居民享受不到当地均等化服务,一直是个难题。为此,我们今年在拥有35万新居民的织里镇试点,加快构建新居民优质公共服务的精准触达机制,努力为省市提供先行探路经验。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是全面掌握新居民需求。重点聚焦18-39岁的中青年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该年龄段所附着的“一老一小”两大群体,统筹开展专题调研定向收集、“民意通”应用码动态归集以及商会协商采集,系统建立新居民“急难愁盼”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两张清单,推动前者“出标准”、后者“点对点”,确保诉求表达更顺畅、响应更及时。
二是精准服务新居民生活。近三年在织里镇投入公共服务建设资金超百亿元,今年再度加码创业安居一揽子政策,不断提升新居民公共服务可知可感可及水平,目前已实现新居民就医全国联网即时结报,社保满6个月新居民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全覆盖,5个部门73项高频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同时,创新“家在织里”应用,建立新居民精准画像库,根据需求个性化推送可享政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三是迭代保障新居民权益。联合高校专家、新居民代表等,率先建立新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政府服务、就业企业等12大类指标,形成“月度指数+季度抽样+年度报告”的效果评估机制,并充分运用评估结果,迭代完善短板分析报告和重点事项集中攻坚机制,让群众的满意度实现可量化、可分析、可提升。
织里镇
接下来,我们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新居民本土化率78%以上,让广大新居民留人更留心。重点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服务持续优享。坚持均等共享,统筹“增量、普惠、提优”三项工程,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和就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全面提升新居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品质,放大人口集聚、产业集中、要素集约、服务集成的叠加效应。
二是政策精准智达。拓展“家在织里”应用,迭代优化相关功能,推动管理“一屏通览”、服务“一指通办”、部门协作“一网联办”,打破各类数据烟囱、政策壁垒,更好实现新居民政策即时知、全面知,诉求便利办、集成办。
三是社会协同参与。坚持以心联新、以新调新、以馨助新,依托商会、志愿者组织等平台持续凝聚新居民力量,打响“平安大姐”、“老乡帮帮忙”等品牌,构建政府全力保障、社会协同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