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记者亲历丨高温下,湖师院40名大学生扎根吴兴农村一个月

发布时间:2019-09-18 15:32:32 来源: 浙江在线 朱彦超

  浙江在线9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彦超)暑假,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纷纷走出校门,参加暑期实践,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燃烧火热青春,锻炼提高自己。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的40名大学生在吴兴区妙西镇龙山村待了30天,和这里的村民、茶山、溪水,来了一场别样的约会。这次“约会”的费用由吴兴区政府买单,旨在让学生们闻一闻泥土的清香,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同时为龙山村留下自己的创意和作品。

  这一个月里,大学生表现得如何?期间,我几次前往龙山村,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感受他们自身的变化,以及带给村庄的变化。

  白墙添彩 肤色变黑

  静悄悄的龙山村来了40位大学生

  7月的最后一天,我从妙西镇出发,沿着秒新线一路向南,两旁青山夹道,翠竹掩映,此时的西塞山风光正好。进村后沿着主干道步行5分钟,便到达了大学生们的实践基地——谷堆乡创,一个由老旧粮仓改造成的文创中心。

  “学生们都在里面,第一天来,都很兴奋。”湖师院求真学院团委书记宋小燕从里面迎了出来。宋老师是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她说,“中文、新闻、艺术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我们在学校公布这个活动后,有200多位学生报名,最终通过面试选择了其中40位同学。”

  40名学生中,不少出生在城市,对于乡村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眼前的人、景、物都让他们感觉好奇。“报名时,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里有没有WiFi、能不能收快递。”宋小燕笑着说,“这还不到一天,已经把附近奶茶店的位置打探好了。”

  一周后的中午,我再次来到了龙山村。头几日,桌上常见的奶茶、饮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开水和花露水。调整了饮食和作息时间,渐渐适应乡村生活的学生们,已经开始面对真正的考验。

  大学生们在38℃的高温下画墙绘。

  8月上旬,吴兴的最高气温高达38℃,龙山村村口的墙绘工作开始了。早上6点半,大学生们便早早来到村口,希望抢在太阳临头之前多完成些墙绘工作。然而面对着十几米长、两米多高的白墙,负责勾线的几位同学双手叉腰,无从下笔。谁都没在这么大的白墙上画过画。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先下笔,深怕不小心把图画歪了。

  时间却不等人,毒辣的太阳正一点点从东边的山边往上爬。拖着不是办法,几个人一合计决定用铅笔轻轻地勾,画错的地方再用其他颜色的笔重新画过。勾线完成一部分,上色的同学就立马跟上。白墙的面积很大,有的色块要反反复复刷很久才能把颜色涂均匀。头顶烈日,学生们的耐心受到极大考验。

  临近11点,烈日当空,闷热的空气里只有几声蝉鸣。画了近5个小时,学生的衣服早已湿透,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颊一滴一滴往下掉。看到学生们满头大汗忙碌着,路过的村民都会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那天的微信推送中,学生们写道,“当来往的车辆开始减速,当忙碌的行人开始驻足,当小朋友的眼中开始天马行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被关注,这是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忙碌一周后,村口的墙绘终于完工了。同学们彼此相望,都变黑了,原本白色衣服早就变得五彩斑斓,沾满了他们辛勤付出的印记。

  墙绘完成后,龙山村村口焕然一新。

  此后,改造小卖部、设计农产品包装盒等任务相继开展。在龙山小店门口,学生们要给小店搭一个篱笆,但是从没做过木匠活的男生们,没一个能把锤子用利索。龙山小店的汪大爷见状,撸起袖子就要过来帮大学生钉钉子。从此,汪大爷便加入了这群大学生的队伍。

  “我们的村口变美了,我开了几十年的小店,第一次变这么时髦。这都要感谢这群大学生。”汪大爷感慨道,“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一般,很亲切。”

  排演出 备晚宴

  一个月的时间让村民变成亲人 

  一个月时间,龙山的墙不再空白,小卖铺也换上了新装。大学生忙碌的身影,给中老年人居多的龙山村增添了不少青春活力,村民们渐渐习惯和喜欢上了他们在身边的生活。

  时间转瞬来到了8月底,实践活动也进入了尾声。“这一个月里,村民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让我们倍感温馨,所以我们特地筹备一场汇报演出和一场答谢晚宴。”负责晚会统筹的林佳琪说道。

  村里居住的以老年人居多,所以节目不能和在学校演的一样,得重新创作。大学生前前后后修改了很多节目,都很努力地想把这场汇报演出办好。晚宴上的饭菜,从饺子到红烧肉,也全是他们亲自下厨。

  8月29日下午,距离演出不到2个小时,虽然之前挨家挨户发过请帖,但学生们心里还是不放心——晚上村民都不来该怎么办?于是大家决定再去挨家挨户地叫上一遍。上了年纪的村民质朴又有些腼腆,一听说要邀请他们吃晚饭,一开始都有些推脱。但是一听学生们马上就要回去了,都会关切地问上一句,“要走啦?”像是在家里住了很久的客人突然说要回去了一样。

  “走之前想请你们过来聚一聚,尝尝我们的手艺,我们还准备了演出呢。”望着学生们诚挚的眼神,村民们微笑着点头。

  大学生们紧张地排练着汇报演出上的节目。

  下午五点半左右,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谷堆乡创礼堂。六点,演出开始时,舞台下已经座无虚席。

  演出的重头戏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舞台剧。“因为村里的独居老人比较多,所以我们就准备了这个节目,呼吁在外的子女多回家看看老人。”舞台剧的导演柴磊平说。

  正说着,舞台上演员一句“卖‘湾仔’”(湖州方言中虾被叫做“湾仔”),引得村民哄堂大笑。为了让舞台剧更接地气,演员们在台词中加了几句湖州方言,让这个讲述空巢老人的舞台剧多了几分轻松幽默。而当戏中的儿子说自己过节不回家时,大部分村民又摇起了头,就像以前赶着看社戏一样,大家都很投入。稍年轻一些的村民纷纷拿出手机,拍视频、拍照片、发朋友圈。

  “龙腾千里我的家,一个美丽的地方……”随后,礼堂里响起学生重新谱曲的村歌。村民听到熟悉的歌词和全新的旋律,情不自禁拍手为学生打起了节奏。

  大学生为村民们准备的晚宴。

  晚宴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学生们把准备好的菜肴一道道端上来。“这几道菜,样子是不大好看,但是味道确实不错,很好很好!”早已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汪大爷一边吃着学生做的红烧肉,一边打趣道。

  学生们轮番过来和村民们敬“酒”,拿的虽然是饮料,但却饱含着深情。村民都舍不得他们离开,教过学生做绿豆糕的小红阿姨拉着大学生们的手说:“真的谢谢你们,明年你们一定要再来啊!我让我的小孙子和你们一起墙绘。”那一晚,村民和大学生们举杯同饮,到了晚上八点多,人才渐渐散去。“今天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就像是在招待自己的亲人一般。”林佳琪说。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呼唤年轻人

  龙山村不缺风景,溪水潺潺、翠竹遍山,少的是人气,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创业。

  这两年,村里引进了谷堆乡创等文创企业,并与其一起策划了乡村音乐节、农村共享厨房等活动。渐渐地,村里聚集了一定的人气,也有出去打拼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村里创业。宋小燕说:“这次实践活动把地点选在龙山村,也正是因为村里有一批志在乡村发展的年轻人,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

  “当前乡村,最缺的不是钱和物,而是人,特别是能够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带头人。”本次实践活动的筹办者之一、谷堆乡创的负责人蒋晓峰说,“经历实践活动之后,这批学生中哪怕有一个愿意留在乡村发展,也是好的。”

  汇报演出圆满成功。

  在谷堆乡创的展示厅里,陈列着学生们设计的当地特产桃子的礼盒包装,有的运用了卡通元素,外观可爱,有的融入了湖州传统元素,清新典雅。虽然这些作品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却融入学生们大半个月的心血。龙山村党支部书记施益忠说:“这些孩子能冒着近40℃的高温完成墙绘,根据村民的特点精心编排节目,一个月来没见他们说过苦、嫌过累。他们很棒,能适应在乡村的工作。”

  “美丽乡村平台广阔,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党委副书记孙计萍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担当,同时也帮助他们胸怀使命,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工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城的前一晚,我和毛旭平、陈晓峰、陈佳倩几位同学一起走回寝室。“第一天走这条路回去的时候,大家都看着自己的手机,一路上都没几句话。”毛旭平回忆道,慢慢地,对农村的认识和感悟成了大家的共同话题,回去的路上总是有说有笑的。

  我问他:“那你们和龙山变熟悉了吗?你觉得你们来了之后村子变化大吗?”

  过了良久,毛旭平说他下午去小卖部买东西的时候,看到有位老大爷站在他们的墙绘前驻足了很久。他觉得有村民能够注意到他们做的事情,想起这里来过40个大学生,这样就够了。

  我继续追问:“那你们觉得像龙山村这样的村子要发展,最缺的是什么?”

  “当然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啊。”陈晓峰说。

  “那你们愿意留在乡村发展?”

  “愿意。”陈佳倩小声地说道,说完便笑了。


  青春的战场没有逃兵

  湖师院实践团成员 林佳琪  

  回忆起刚来到龙山村的情景,竹声涛涛,溪水潺潺,乡村还是记忆中的那幅模样。望着这些美好的景物,不禁让我思忖自己来这里能做些什么?

  30天后,实践告诉了我答案。我们一行人在改变着乡村的同时,乡村同样在改变着我们。离开之际所有的劳累和厌倦消失不见,取而代之是对于乡村和团队的不舍和感恩——感谢彼此相遇。

  在实践过程中,要说印象最深的活动那非墙绘莫属了,时间长、工作量大。为了避开中午最热的时间,大家早出晚归,好几次都没能吃上一口热饭。即便如此,我们的衣服依旧沾满了盐渍,脸颊晒得通红。对比着刚来村里的照片,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晒黑,撩起袖子、挽起裤脚两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

  过程虽然辛苦,但最后环顾村庄的那几面墙,内心却无比的满足和骄傲。村民驻足欣赏,大爷送来凉水,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我们克服艰难的回报!

  在实践结束之际,让我回忆的还有我们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互相支持,是我今夏最大的收获。老一辈常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被爸妈呵护着长大的花朵,吃不起苦。想想曾经舒适的假期生活,难免有退缩偷懒的想法。可看到身边的同学,他们同自己一样经历着暴晒、劳作,大家都在坚持,大家都可以,我又为什么不可以,又有什么资格做逃兵呢?

  在伙伴们的支持下,我开始放心大胆地尝试之前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咬牙坚持之前会轻易放弃的事情。遇到困难,有人会指点你,有人会安慰你,有了团队,我便有了更多的勇气。

  乡村告诉了我,美好来之不易,团队给了我去追寻这份美好的执念与能力。今夏的体验将是我这一生的回忆,不悔这个夏天的付出!我相信在我们这辈人的努力下,祖国的乡村一定会更加美好。


  乡村发展,需要青年带头人

  谷堆乡创负责人 蒋晓峰

  一个月的时间,这一群年轻人在龙山村成长,同时也用文字、照片、视频,记录下了他们与龙山的点点滴滴。初到乡村的他们,带着憧憬和好奇,如今他们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在我看来,这一个月的乡村生活,改变了他们许多。乡村有美景,但乡村也很寂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应该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我们希望年轻人来乡村。因为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空心村”的现象更需要年轻人返乡。

  从乡村出发,在城市扎根,似乎成为了定义当下青年成功与否的标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年轻人争相离开脚下的乡土前往城市,留下了逐渐“空心化”的村庄,也让乡村丢掉了活力。当前乡村想要发展,最缺的不是钱和物,而是人,特别是能够连接城市和乡村发展带头人。这批大学生来这边一个月的时间,不能说对村子带来什么改变,但至少让他们自身有所“觉悟”。他们最终可能还是会回到城里工作、生活。但哪怕有一个愿意待在乡村发展,这也是好的。

  “回归乡村”绝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学会如何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让年轻人创意之光照亮乡村前行之路,让文化成为乡村之路上的明灯,是实现乡村的健康、富裕、文明、和谐发展的一种途径。

标签: 编辑: 徐坊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