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牛!良渚古城遗址被发现保护 德清地信企业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19-07-31 16:27:3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7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孟琳 通讯员 杨晓燕 桂妃妃)与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相距约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项世界遗产。这让地理信息小镇的浙江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特别自豪,近十年来,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就是由该公司提供的。

帮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测量控制网

“良渚古城自发现以来,挖掘、保护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测量仪器及测绘地理技术,让考古测量手段也走向了现代化。”南方测绘总经理陈述颇为自豪地介绍,承担良渚古城考古发掘测量任务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发现以来,南方测绘就开始为研究所提供测绘仪器设备和技术培训。 

作为南方测绘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项目对接人,南方测绘副总经理郑建明在十多年前,就直接参与了良渚古城考古测量的相关工作。他说,良渚古城发现的第一年,也就是2007年,当时南方测绘一举拿下浙江省文物普查仪器采购大标,自此南方测绘人带着先进的仪器走进了良渚。 

据了解,良渚古城遗址区划面积大、遗存要素多、分布范围广、周边环境复杂,在申遗、保护和研究中,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新的挑战。当时,研究所就引进运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古城建立起了涵盖整个良渚遗址范围的考古测量控制网,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控制网。 

这张控制网的建立有利于考古工作的全局性考虑,让考古的每一处有了规律性的编号系统,不仅提高了精度,更便于记录,为遗址区考古的长期规范化统一记录打下了基础。 

“我们先后5批次为考古发掘一线提供了南方最先进的测绘仪器,有GNSS接收机,高精度全站仪,手持GPS,红外线测距仪等。”郑建明说,南方测绘提供仪器外,还要为考古人员开展培训。同时,南方测绘成立专门的服务小组,专人对接考古发掘一线测绘工作,为研究所提供最及时的优良服务。因此,有时技术人员也会到考古发掘现场,与考古人员共同开展测量工作。

“物联网+GIS”助力天、地、空一体化巡查

随着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所需的先进仪器数量也在增加。“2012年入驻地信小镇后,测量服务一直没有停止过。”郑建明说,这些年来,良渚考古现场的反山、莫角山、瑶山、唐山、八角亭等多处考古发掘现场,也都留下了南方测绘人的足迹。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从探方位置的确定,到考古发掘的文物现场坐标的确定,处处都有南方测绘仪器的身影。 

据介绍,在整个遗址控制网内,实施“物联网+GIS”实时监测,做到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位、降雨量、区域空气温湿度、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布设传感器,进行遗址和自然环境重点监测,与GIS技术相结合进行大数据分析。正是这样的“天、地、空”一体化的日常巡查的机制,为遗产本体和自然环境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比如,用RTK测图并数据成图后,利用软件进行DEM高程分析,考古人员很惊喜地发现有规则的地物,类似城墙的轮廓,随即经过一番寻找考古人员轻松地找到了古城城垣。”郑建明介绍,十几年来,南方测绘的全站仪、RTK、成图软件等全面应用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和挖掘工作中。 

不仅如此,以前考古挖掘工作都是用卷尺和罗盘定点,每一次的基准点都是随机选取,因此在良渚古城42平方公里内不同的遗址是不同的坐标系,方向用手工的罗盘定,误差很大。通过使用测绘技术,良渚考古发掘的测绘工作从拉皮尺到数字化测绘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考古地点位置的准确度,减轻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量。 

因一张DEM图发现了良渚古城外郭城

在良渚考古中,地理信息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近日,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记者采访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王宁远——良渚考古队中采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助推考古的第一人。

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的数字考古中心,挂着一张小小黄色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截图。就是这张DEM图,让王宁远得到了惊人的新发现,并在之后的验证发掘中发现了良渚古城的外郭城。

“这张图就标志着我们良渚考古开始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手段进行系统的研究。”2009年,王宁远在成都参加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当时还有一个简单的地理信息技术培训班。在培训后,他就用之前测绘的1:500线画图在GIS软件中制作了良渚古城的DEM。

“这张图上就发现了古城城墙外还有一个框子,我们认为这肯定是人工的。”回想当时的发现,王宁远依然兴奋。他说,从成都回来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良渚考古队就根据模型进行发掘,并验证确定了发现的就是外郭城。其实在前几年,他们已经发现了外郭上的卞家山,但并没有想到是一个整体,还只认为那是一个单独的遗址点。

地信技术开启了考古的全新视野。自此,良渚考古队就开始运用地信技术对古城及郊区做了更大范围的测绘。“之后我们就在古城及郊区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起了考古测量控制网,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考古控制网。”王宁远介绍,此后在良渚遗址考古中,GIS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就成了他们考古的一个规定流程,在调查发掘之前,他们都会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先做分析,然后才开始传统的勘探、踏查。

之后,通过遥感技术,良渚考古队还发现了低坝系统、古城水门与塘山长堤的细部结构。作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主要发现人,2011年,王宁远就是在一张1969年的卫星遥感地图上看到了一条水坝遗址,那就是鲤鱼山坝体,并据此发现了低坝区,揭示出水利系统的整体结构。

“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王宁远2000年进入良渚考古队,他说,现代地信技术良渚考古中的应用,只有十年左右。但是通过地息技术,让他们不断扩大了视野,让良渚考古一步步深入,从一个遗址点扩大了遗址群,再扩大到了都邑考古,最后跨越到古国考古。

渐渐地,良渚考古队中,全站仪、无人机、CORS系统等地理信息测绘仪器、技术,就成了他们考古中不可少的工具,也为良渚考古数字化打下了基础。

“考古要善于借力,现在的考古学其实不仅仅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学,需要各个学科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发挥作用。”王宁远直言,考古学和自然科学有着非常天然、密切的关系,更多科学技术在考古中运用,是能帮助他们将古代社会研究得更加清楚,让我们对五千年文明有更加真实、生动的认识。“我相信,建起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对日后的考古带来非常正向的影响。”

标签: 编辑: 王艺潼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