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南太湖畔40年丨扎根基层28年 “赤脚医生”之女金赞英的从医之路

发布时间: 来源: 浙江在线 徐坊

  浙江在线12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坊)今年10月,南浔区和孚镇卫生院院长金赞英刚刚荣获了“2018年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称号,成为湖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卫生院院长。这个农村卫生领域最高的管理类奖项,为何会授予她?近日记者采访了金赞英,听她讲述自己扎根基层28年的从医之路,似乎也让人看到了湖州乡村医疗服务的发展之路。

  农村高血压患者有了第一份健康档案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赤脚医生”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湖州的乡镇医院医师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

  1988年,湖州市卫生局为了充实医务人员,在菱湖区人民医院开办菱湖医训班。刚从菱湖中学高中毕业的金赞英就是其中一员。“我的父亲就是石淙乡的一名‘赤脚医生’,从19岁到60岁,父亲将一辈子都献给了他的病人。”金赞英说,至今,父亲背着药箱下乡巡诊的情形仍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

  1990年的石淙卫生院

  两年后,金赞英成了菱湖区石淙乡(现南浔区石淙镇)卫生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以前以为当医生就是看病,到了基层卫生院才发现,要做的事情很多。”

  “基层医生除了普通疾病的诊疗,还要重点做好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在坐诊过程中,金赞英碰到很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根本没有健康管理的意识,不舒服了到医院来看一次,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擅自停药,导致脑卒中等病高发。  

  “教村民怎么不生病可比看病重要多了。”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金赞英动起了脑筋:要准确掌握村民的健康状况,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资料。

  2003年,已是石淙乡卫生院业务副院长的金赞英带领团队,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给该镇所有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随访诊治。

  2006年4月,金赞英在石淙镇凡石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农民健康体检。

  整整半年时间里,金赞英上午看完门诊,下午就和4个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一起,走遍了石淙镇7个行政村,走访了1万3千多人。白天村民家里没人,他们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去走访。金赞英还自己设计了“健康档案卡”,上面除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还新增了很多健康知识。

  “掌握了这些情况,村医就能有针对性的为村民开展个性化服务了。”金赞英从居民自身着手,在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改变着他们的健康思维。2004年,这项工作在湖州全面推开。

  硬软件提档升级 小镇卫生院迎来新变化

  2008年,金赞英被调到和孚镇卫生院担任院长。当时的和孚镇卫生院总共只有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基础设施落后,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加起来才30多名,却承担着周边5万多人的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迁建前的和孚镇卫生院

  一纸任命、一副重担、一份责任。当年,金赞英就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迁建医院的申请。从工程的可研批复到施工许可证的取得,从医院破土动工到整幢大楼装修完工,她几乎事事跟进,忙的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

  “真没想到,我们家门口会有条件这么好的医院,看病不用跑大医院,方便!”一位刚带孩子接种完疫苗的年轻妈妈对这个新医院竖起了大拇指。这座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四层新大楼,一楼是全科门诊、儿童预防接种中心、西药房,二楼设置了B超、输液等辅助科室,三楼是医养结合中心,四楼是老年病区和中医馆。

  金赞英说,对于医院的整体布置和科室具体设置,他们是想了又想。“按照原先的设计图纸,儿童预防接种中心是在二楼的,但是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我把它换到了一楼,把原先一楼的中医馆搬到了四楼。”金赞英笑着说,为了方便老百姓,她还在4楼多设了一个收费窗口。

  去年5月,和孚镇卫生院新院区启用,硬件设施的提高使得就诊人数大大增加,今年截止到10月底,该院门急诊量已有147793人次,住院病人262人次。

  新建的和孚镇卫生院

  而最让老百姓感到欣喜的是,新医院不仅能看病,还增设了养老中心。

  半个月前,90岁的朱顺珠老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进了和孚镇卫生院。如今,本应该出院回家的老人选择在该院医养结合中心继续“住院”。

  “很多老人家属平时忙于工作,没办法很好照顾老人。而卫生院离家近,不仅有人护理,还能提供日常医疗服务,所以不少老人愿意住在这里。”金赞英告诉记者,和孚镇卫生院作为该镇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中枢,在新院区启用之前,就已经在同步筹备养老服务功能,在全市乡镇卫生院中率先探索“医养结合”试点。“老人住在这里,不仅能够养老,更重要的是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金赞英说,“医护人员就在患者身边,一旦患者有需求,护士会第一时间前去提供帮助。”

  金赞英

  医务人员柔性流动留住了大学生村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与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然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点,工作繁杂,除了一些年纪大的村医,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去。2012年以前,和孚镇陶家墩社区卫生服务站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没想到大学生村医施思却在这里扎下了根。

  施思2015年从湖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来到和孚镇卫生院工作。在中心工作了半年后,她就被下派到陶家墩社区卫生服务站。

  “当时有点想法的,觉得到村里去肯定没有在中心有前途。”和施思一起下派的,还有和孚镇卫生院的另外11名工作人员,他们中有医生,有护士,也有药房工作人员。

  “2012年以前,我们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人才,特别是卫生院下辖的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新招的大学生也留不住。”金赞英反复思考后,从2012年开始,力推在编医务人员和服务站人员实行上下柔性流动工作制度,每半年一轮岗。

  金赞英作为心理咨询师协会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居民。

  为了轮岗人员安心留在基层,金赞英一有时间就到各卫生服务站看看,听听“流动人员”的想法,看看村民有什么意见。她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机制、奖惩考核机制等制度。她还将30名镇村医务人员按照辖区进行网格化划分,组建了6支优质服务团队,“组团式”开展日常公共卫生工作和签约服务。通过资源的整合,打通了基层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不想回去。这里和老百姓走得最近,也很有成就感。”如今施思已经是陶家墩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除了每天为村民提供普通疾病的诊疗外,每两个月一次的健康管理专场会,特别受到村民欢迎。“每次一个主题,通过病人引导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宣传,效果非常好。”

  据悉,和孚镇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30多名村医,其中20多位都是大学生村医,平均年龄不到40岁。

标签: 南浔;金赞英;和孚镇卫生院 编辑: 徐坊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