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南太湖畔40年|“小童装”闯出“大世界” 小镇织里40年成就中国童装之都

发布时间: 来源: 浙江在线 徐坊 陈麟权

  浙江在线12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坊 通讯员 陈麟权)从上世纪80年代“一根扁担闯天下”,到如今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童装之都,改革开放的红利让吴兴区织里镇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凭借着敢想敢为的创业精神,织里因小小的童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追求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童装之都正在茁壮成长。

  从无到有:从绣花枕套孕育而来的大产业

  今年76岁的吴小章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年轻时补贴家用的小手艺,竟会成就家乡的支柱产业。

  

  上世纪70年代初,吴小章还是织里轧村中学的老师,擅长绘画的他自己设计了绣品图案,做成绣花枕套、帐沿,偷偷售卖。

  “这在当时是‘投机倒把’,抓住了可不得了。”吴小章说,但他坚信,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这个道理到哪都说得通。“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35块钱,妻子在生产队劳动一天赚几毛钱。一对枕套3块多,卖一天枕套的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哩。”每到周末,吴小章就偷偷将枕套带到附近村庄去卖,很受村民们欢迎。

  扁担街

  时间来到1977年,当时社队企业在广大农村已经遍地开花。心思活络的吴小章看到上海缝纫厂的绣品样式新颖、质量上乘,于是建议村里办个绣花制品加工厂,为上海缝纫厂代工。他的想法得到了村委的同意,有着50多名工人的加工厂很快建立了起来,吴小章还从江苏等地请来绣花师傅。然而,事情并没有往大伙希望的方向发展,由于产品质量远远达不到上海缝纫厂的要求,村办企业只维持了数月就匆匆倒闭了。

  “厂虽然倒闭了,但是我们培训出来的50多名工人基本掌握了绣花技术。”吴小章说,织里的绣制品产业就是由这50多人发展起来的。到1983年,织里已有绣品、服装生产加工专业户1000多家。

  也是从那时开始,织里人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经商之路。“一根扁担挑着胆量与命运,两只布包装满希望与憧憬。北上那长城内外王府井,南下那深圳特区椰树林,沙漠盆地留过足印,都市边境回响乡音。”歌曲《走南闯北织里人》,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织里人艰苦创业的情景。

  织里老街集市

  “枕套、帐沿的市场毕竟有限,而同样要用到绣花技术的童装,市场则要大得多。”在吴小章看来,织里童装产业的诞生是精明的织里人开拓市场的自然选择。1983年,织里镇政府在沿河老街上用玻璃钢瓦搭建了36个简易棚,这便是第一代童装市场,自此,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的原始产业链初步形成了。

  从有到优:“童装名镇”走向“童装强镇”

  1992年8月,湖州市政府批准成立织里经济开放区,给予织里镇很大的发展自主权;1995年6月,织里镇又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叠加,使织里童装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童装企业、作坊遍地开花。

  晟舍童装市场

  然而热火朝天的景象背后,也存在隐忧。“论童装王国,浙江织里、广东佛山、福建凤里,三足鼎立。因为生产相对低小散,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织里童装一度被贴上低端的标签。”今童王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濮新泉是织里第一批童装经营户,面对发展困境,他大胆开拓创新。为了接轨时尚和吸引人才,濮新泉把品牌设计和营销的重心转移到上海,甚至不惜投入重金,制作动漫在央视播放。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今童王”终于小有名气,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一件童装,生产环节利润只有15%,其余都产生在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在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宁云看来,对这一前一后两个产生高利润的环节,绝大多数小企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应当提供公共服务,来弥补产业链的断点和痛点。

  中国童装城

  2013年,织里镇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童装设计中心。在这里,设计企业不仅有独立工作室,还有样衣工作区、发布厅、设计沙龙等多项服务配套。在营销环节,织里则借用互联网的翅膀,早在2012年,就与阿里巴巴多次磋商,成为国内首个入驻阿里产业集群平台的产业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织里镇共有童装生产企业1.3万家,童装电商企业7000余家,年产童装13亿件(套),占据全国童装市场的半壁江山。织里已形成了从童装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到面辅料供应、物流仓储、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反应速度最快的童装产业集群。原本以代加工跑量为主的织里,现在已有省市著名商标47个,各类童装设计师5000多名。

  中国服装协会童装产业示范园区

  眼下,织里正谋划建立全国首家童装学院,破解人才难题;打造童装上市企业总部园,集聚优势资源;建设童装物流园区,构建更快的物流网络……这些即将照进现实的蓝图,都描绘着一条绚丽的“微笑曲线”。

  产城人融合:基层治理做好“绣花工夫”

  随着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如今的织里,已从一个0.58平方公里的小集镇成长为23平方公里的小城市,45万常住人口中,新居民超35万。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实力强,但是随之带来的就是环境差、纠纷多等问题。如何让所有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织里人又拿出了自己擅长的“绣花功夫”,把基层治理管细管实。

  织里镇区富康路

  “这条路以前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现在你看,汽车能自觉规范停放,占道经营的情况少了,业主们看到门口有垃圾,会主动清扫,也会自觉把自家产生的垃圾打包,等待垃圾车清运。”说起家门口的变化,东盛路33号童装经营户马女士掩不住喜悦。

  东盛社区集聚了2000多户童装经营户,居住着3.5万人口。“以前下水道堵了,社区人员看见了也管不着,要上报镇里,往往造成处理不及时。”东盛社区管委会党总支书记沈水娣说,如今社区巡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了,这得益于该镇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沈水娣说,2014年,织里镇创新设立了4个二级街道、2个办事处,实行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东盛社区管委会成立后,建立了24个网格,综治、司法、安监、消防等力量下沉到一线,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城市管理盲区:从机动车道如何规划、路牌路标规范整治,到垃圾桶怎么摆放、三轮车如何停靠,一项项“关键小事”都实行了精细化管理。

  如今的织里,居民基本实现不出镇在家门口办事,行政服务中心入驻了23个部门,承接市、区下放事权331项,日均办理1280项;推广新居民“积分入学”政策,保障每一名适龄学生都能上学、上好学;推行就医异地结算制度,新居民在定点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即时报销……一项项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逐渐破解,给了35万新居民满满的获得感。很多人干脆把家安在了这里,“我们全家的户口都从沈阳迁到了织里呢!”湖州市东北商会秘书长赵明党说,“在这里生活和大城市没啥区别!”


【大事年表】

  上世纪80年代初:织里人开始走南闯北销售以绣花枕套为主的自制纺织、刺绣产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传统纺织、刺绣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织里童装产业开始萌芽。

  1997年:中国织里童装市场建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到织里采购。

  1999年:“织里童装”区域品牌开始在全国童装市场叫响。

  2002年:织里镇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童装名镇”。

  2009年:织里中国童装城开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童装面辅料市场。

  2012年:在全国率先打造“阿里巴巴·织里童装产业带”,并建立电商孵化中心。

  2013年:打造全国首家童装设计中心。

  2014年:织里镇启动行政体制管理机构改革,创新设立了4个二级街道、2个办事处,实行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

  2016年:织里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

  2018年:“织里·中国童装指数”通过中国第一个童装产业大数据指数云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用大数据推动织里产业发展。

标签: 编辑: 徐坊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