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南太湖畔40年丨坚守44年 “退不了休”的周美凤把贫困村变成样板村

发布时间:2018-12-04 07:01:1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2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彦超)1979年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嘉兴地区吴兴县横街公社(现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息塘村,26岁的周美凤迎来了在村委工作的第四个年头,虽然天寒地冻,但收音机里的新闻却听得她心里暖洋洋的。

  周美凤(中)

  那个冬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逐渐唤醒神州大地。周美凤和息塘村的故事也从那时开始,渐渐为人熟知。

  外出摆摊解困局 

  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息塘村推广。也就在这一年,周美凤开始担任息塘村村主任。

  息塘村虽与乌镇只有一河之隔,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是湖州市14个贫困村之一。刚刚落实的新政策并不能立马改变村子积贫积弱的现状,对于“新官上任”的周美凤来说,负债累累、步履维艰的息塘村更像是个“烫手山芋”。

息塘村与乌镇只有一桥之隔。

  “上届村班子在村里办了个服装厂,效益不好,面临倒闭,卖不出去的衣服堆满了仓库。”周美凤回忆说,“一边是等着拿工资过年的员工,一边是堆积如山的衣服,那叫一个着急!”

  周美凤东打听西打听,得知河北石家庄有个服装销售集市,附近的服装企业都在那做买卖。周美凤当即决定:去“碰碰运气”。她顶住家里的压力,和村里的老干部朱锦荣一同北上,远赴千里之外的石家庄卖衣服。

  “我和老朱在集市租了摊位,当起了销售员,每天起早贪黑,有时都顾不上吃饭,就想多卖几件衣服。”周美凤说。半个月后,带去的衣服卖掉了一半。可好景不长,随后两天,朱锦荣接到了家中兄弟病危的消息,不得不提前回家。之前赚的1万多元,周美凤让朱锦荣捎了回去,自己只留了一个月的饭钱。

  托老乡介绍,找老顾客搭线,就这样周美凤一个人又支撑了一个多月,终于将剩下的衣服都卖了出去。回家的路上,周美凤将后来赚的17000多元缝进了自己的棉袄。怀着一丝忐忑和对家人思念,在那年的腊月二十七,周美凤回到了家里。看着母亲又黑又瘦的模样,她的两个女儿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周美凤的工作笔记

  辛苦的付出也换来了回报,周美凤卖衣服赚来的3万多元,不仅付清了员工工资,也减轻了村里的债务。负债逐步还清,村里的压力也小了不少,她开始考虑带领村民摆脱贫困的局面。

  为了让村民在有限的土地里得到更好的收益,在湖州市农办的帮助下,周美凤先后在村里操办起了粮种场和桑苗场,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农作物幼苗。几年下来,村民的新房也造了起来,村子也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境地。

  筹款办厂求致富

  1994年,在村主任岗位上工作了10年的周美凤当选为村支书,从此书记、主任一肩挑。10年发展,息塘村虽已不再穷得叮当响,但也说不上富裕。“全村只有一台老的变压器,经常停电,村里却拿不出钱来添置一台新的。”周美凤回忆说,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成了新的当务之急。

  “当时国家鼓励和扶持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我和村委班子成员商量,想在村里办个酒厂,带动经济发展。”周美凤说。

  农民办企业,光靠一股冲劲可不够。对于息塘村而言,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没有经营人才。“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是一步。”凭着之前经营粮种场、桑苗场的经验以及与市、区农业部门对接积累下来的人脉,周美凤开始筹集启动资金。

  她以个人名义从湖州市农经会借来3万元,又从江苏请来一位酿酒师傅驻厂指导,让有一定经营经验的村干部钮炳华任厂长。

  一系列准备后,隆达酒厂建了起来。因为业务需要,周美凤将村部唯一一台电话机搬到了厂里,又把自家的电话机拿到了村里;为了节省支出,她把自家的厨房当成酒厂的免费食堂;客户若是不能连夜赶回去,她便把自家房间腾出来给客户住,自己和丈夫则打地铺。

隆达酒厂

  就这样,周美凤带着村干部一点点省、一点点干,酒厂经营一年后,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给村里添置了一台新的变压器。等到第二年,酒厂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

  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修水泥路。交通一便利,来村里投资办厂的私企也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退不了休的带头人

  村级集体收入有了着落,村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好。2002年,已经在息塘村工作了28年的周美凤打算退休回家带孙子。然而一个新的挑战却又摆在了她的面前:行政村区划调整,原余丰村与息塘村合并成了一个2500多人的大村。

  “两村合并,当家人牢靠最重要,现在正是组织需要你的时候。”面对上级领导的一再挽留下,周美凤硬着头皮答应:“过渡一下。”

  再度当选村书记的周美凤三天三夜没睡安稳,“村域规模扩大了,发展的压力也更重了,觉得肩上的担子比原先重了几倍。”

村里修起的柏油马路

  她花了2个多月,走访了原余丰村12个自然村近500户人家,看一看路、走一走桥、听一听村民的心愿。“两户人家并一家,多少会有小疙瘩。”周美凤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她又像年轻时的自己一样干了起来。

  一个村要发展好,就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凭借着地处南浔、乌镇两个5A级景区之间的优势,周美凤提出了“游乌镇、住息塘、吃乌鳖、逛农村”的接轨乌镇方案。

  要想打开“接轨乌镇”的大门,总得有吸引游客的亮点和特色。两村合并之后,息塘村可供流转的土地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周美凤先后引进黄桃果园种植基地,兴办农家乐菜馆,为水果采摘游、农家吃住游打下基础。此外,还拆除了1万平方米的生猪场、龟鳖场,使得整个村庄的环境得到优化提升。

  2016年以来,息塘村更是动作频频,成功引进6000多万元的“时光列车”项目,1.2亿元的农业“大好高”采菊东篱项目也于今年9月开门迎客。如今已是3A景区的息塘,奏响了生态旅游的新篇章。

如今的息塘村

  “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制村”“国家AAA景区”“湖州市先锋示范村”……近年来,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曾经那个位置偏远、设施落后、负债累累的贫困村,蝶变成了村强民富的样板村,不断有人前来学习、取经。

  一转眼,2018年都已近尾声,周美凤在息塘村这一“过渡”已经16年了。如今,65岁的她,依然在村里忙进忙出,成为了“村民不让退休”的美丽乡村带头人。

标签: 编辑: 叶诗蕾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