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稿件

头版头条!新华社点赞德清65张耀眼的改革“名片”

发布时间:2018-10-04 11:14:54 来源:

W020181004355673878649.jpg

(原标题:莫干山下65张耀眼的改革“名片” 浙江德清:系列改革带来叠加效应,改革“试验田”激发发展活力)

34年前,一批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登上浙江北部的莫干山,围绕经济改革展开热烈讨论。这场史称“莫干山会议”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段佳话。

W020181004346392109784.jpg

莫干山所在的德清县,也得“改革基因”之先,成为一片改革热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在莫干山下“扎堆”,产生了一大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改革经验。作为改革“试验田”的德清,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了发展活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全国县域治理的前列。

改革先锋小县手握65张改革“名片”

德清有一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改革样本。

1978年,当地一家陷入发展困境的乡镇砖瓦厂,悄悄选派员工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习,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也派出“周末厂长”赴砖瓦厂指导。到了年底,砖瓦厂新建的单晶炉“长”出了第一根铌酸锂晶体。

1983年,双方再次突破体制障碍,组建浙江德清县电子器材厂这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

“当年,我们可是改革明星,直接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变革。”由德清县电子器材厂发展而来的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勇颇为自豪。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唯一具备晶体生长、晶片加工、器件制造等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企业。

W020181004346392180200.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年前,我们率先推行‘股票田’,推动了土地大规模流转……”谈起改革往事,德清县改革办政研室副主任刘海波特别来劲。

着眼于接沪融杭的德清,不只有改革往事。从2010年至今,这个户籍人口不到50万的县,陆续承接了65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从优化政府服务、“最多跑一次”到推行“标准地”全面改善营商环境;从“多规合一”让一张蓝图绘到底,到户籍制度改革抹平身份证背后的33项城乡待遇差异;从率先实施生态补偿让“叶子变票子”,到全国首宗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也能获得土地溢价收益;从科技大市场建设试点,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工程示范;从民宿经济异军突起,到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落户……

“德清是新时代的改革热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刘海波一边介绍,一边拿出《德清县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情况》,对着表格一一列举,如同展示一张张改革“名片”。这65张“名片”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国字号”。德清许多改革经验与做法开全国之先河,被复制推广。

“标准地”:改革“试验田”长出新禾

2016年,以中央启动“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德清县积极争取到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的落户。

“从签订好项目承诺书,到项目开工建设,不到一个月,真的好快。”浙江欧思达服饰有限公司项目对接人陈秋颖说,与各个部门签订承诺书后,他们自主完成施工图设计、图审并确定好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便能开工建设了。

承诺制不仅由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在全省推行,浙江省委、省政府更部署将“标准地”改革选择在德清试点。

W020170902274984010395.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准地”,就是“标准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时明确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带着“标准”一起出让。算好项目“亩产账”,划定准入“投档线”,由于标准前置,企业拿地前,就已经知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和标准,经发改委“一窗受理”后,可直接开工建设,不再需要各类审批,建成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大大缩短了企业投资建设的时间。

事前定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标准地”改革快速推进。2017年8月启动,月底德清就推出了第一块“标准地”。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认为,“标准地”改革深化了“亩均论英雄”的导向,通过改革供地模式、服务模式倒逼转型升级。尤其是“标准地”改革中严格的环境标准与能耗标准,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充分体现。 

事实上,“标准地”是德清这块改革“试验田”的最新产出。

2014年,德清被列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将同一规划年限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张规划图纸,放置于同一规划图纸上统筹,最终形成“一张蓝图”,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范本。 

德清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邱芳荣认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建立了“政府制定标准、企业依法诚信承诺、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高效审批模式,就是对“多规合一”项目审批流程再造的再深化。正因为有了“多规合一”改革,“标准地”审批提速也有了可能。”

改革只有进行时:这个社区17年两吃“螃蟹”

“你这种情况,属于原始社员股东。我们这里还有非股东社员,以及非社员股东。”面对前来确认身份的群众,德清县丰桥社区工作人员周泉江耐心地解释。绕口的名词,复杂的设定,经他一分析,咨询者豁然开朗。

17年前,丰桥社区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在全县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婚丧嫁娶就学打工,社员数量发生了变化。新增加的社员,迫切想分享集体经济收益的“蛋糕”。

“原来参与分红的人员名单,当年是经过不断争吵反复权衡才确定的。”17年前,周泉江还是毛头小伙,对当时的喧闹场面记忆犹新。

“蛋糕”还能不能分?应该怎么分?上面没有具体规定,新的改革呼之欲出。

W020170823317162292492.jpg

2018年8月30日,这个社区吃了第二个“螃蟹”——率先在全省开展集体资产增资扩股试点。这一天,社员代表全票通过改革方案,确定增资扩股价格每股2万元,162名社员获得增资扩股资格。

丰桥社区的做法,既保障了新晋社员的利益诉求,维护了原始社员股东的权益,也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全程参与指导这次改革的德清县农业局干部周伟国介绍,为了设计这套尽可能完善的方案,他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前后忙碌了4个月,反复沙盘推演各种情况。

“虽然只是小小社区的一项改革,但道理都是一样的:改革就是要不断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周伟国坦言。

为啃下硬骨头:改革者先朝自己“动刀”

作为一名医生,马建根拿起手术刀是治病救人。作为卫计局局长,他拿起改革的“手术刀”,首先朝向了自己。

和很多地区一样,德清县此前的医疗格局也是“乡镇医院吃不饱,县城医院吃不下”。医院、医生和群众,都有一肚子苦水。

2017年,德清县推行县域“医共体”改革,改变原来县、镇、村三级各管一段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全县医疗资源一盘棋。

其具体做法是撤销乡镇医院的法人,组建两大健康保健集团;通过机制保障,让医疗人才安心在基层工作;设立连续医疗服务中心,统一药品目录,免费提供高血压糖尿病基础药物……

W020180926660089594883.jpg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马建根坦言,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势必触及某些人的利益,首当其冲的便是他本人。

“原来局里可以人事任免,所以乡镇医院的院长,经常来这里坐坐。”他笑着指着办公桌对面的两把沙发说,“现在(权力)慢慢下放,他们就不用来了。”

权力变小了,但是管理更加顺畅,不再像原来那样,又办医院又管医院,这是马建根最切身的改革获得感。

试点在基层,释权在上面。“医共体”改革之初,不少人也有顾虑。“这不行那不行的,改错了就改回来嘛,失败也是改革的经验。”老马心直口快,话语间底气十足。他认为,“医共体”改革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截至目前,这场县域医改已经初现成效。今年前五个月,德清基层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6.7个百分点,县级医院高难度手术量同比提高34%。2017年全县年度考核中,医疗卫生行业“破天荒”地进入第一档次。

当地一位基层长期在改革一线的干部坦言,一些复杂的改革,“试一试看一看,毕竟在一个县域内,步子跨错了也可以收回来。”

为担当者担当:改革创新容错免责

“在德清,一系列改革带来的叠加效应,让改革越改越宽!”县委书记王琴英说,这种良性循环,和当地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改革的传统密切相关。

这位女书记形象地表示,德清的改革就像读书,一开始越读越厚,困难多困惑多,慢慢地越读越薄,越读越开朗,越读越起劲。

她向记者证实,当地很多敢于改革又善于改革的干部,都“进步”了。为了真正让改革创新者放下包袱,2016年4月,这个县还专门出台了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规定了对6种具体情形可以减责免责。

“该机制有利于树立起‘为担当者担当’的鲜明旗帜,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营造勇于担当担责、宽容失误失败、关心爱护干部的良好政治生态。”德清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高奇凡说。

德清县谋划进一步深化该机制,对“最多跑一次”改革和60多项全国、省级改革试点,建立易于对照、便于执行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真正解决怕担责怕出错、不敢试不敢为的问题,让深化改革的战场成为干部的考场。

标签: 编辑: 王艺潼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