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新时代 新征程

南浔这位装裱大师为千件书画做“嫁衣”

发布时间:2017-11-18 16:06:0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彦超)从沈林江的家走到他的装裱工作室需要穿过南浔区双林镇的一个老街区,大约十来分钟。眼下已是深秋,空气中多了几分寒意,路上散落的梧桐叶踩着“吱吱”响,和往常一样,他还是一大早就来到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装裱间,在一栋老建筑的三楼,6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放着四张朱红案桌,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装裱工具和纸张,靠里的墙面上布满了宣纸粘贴过的痕迹。从接触装裱这门一手艺开始,沈林江便在这里度过了近四十载的时光。“装裱需要专注,这么多年我每天想的就是明天该裱哪一幅画,没有时间去想装裱之外的事。”他笑着说。

  1979年元月,由书法家费新我提议,双林镇政府创办,书画家谭建丞和沈祖仪做艺术指导,专门从事装裱书画作品的墨河画苑成立了。当时还在建筑公司上班的沈林江应邀参与墨河画苑的筹备工作,并成为了画苑一员,由此开启了一段他与书画装裱的半世情缘。

  画苑成立时,沈林江已过而立之年,转行过来的他对书画装裱技艺一窍不通。“说来也奇怪,我就是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沈林江说道。随后不久,金华兰溪的装裱老师傅王炳松来指导工作,沈林江便拜他为师,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书画装裱事业。

  “隔行如隔山,当学徒是很枯燥的,可能连续一个月都只在做一件事,比如刷纸,如果练不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让你继续学下一步的。”沈林江跟随师父学习装裱技艺,是从最基本的擦案子学起的。这是学徒的规矩,从各种工具的使用到学习托画心、晾干、裁边、镶边、覆背、打蜡等每一道工序的要领,一样都不能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跟着师傅勤学苦练的他,技艺日臻成熟。浙江文史馆、浦江博物院等单位先后来找他裱过画。这么多年来,让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便是先后装裱过费新我、谭建丞、陆俨少等书画大家的作品。

  “三分书画,七分装裱,裱一幅字画,从调浆、托背、上墙、加条、裱绫、上轴、加签,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沈林江介绍,从配色、定型,到选择款式,裱好一幅画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工序不完美,就会影响到整个作品。

  “一幅作品的装裱至少要半个月时间,每一个操作过程都不能有丝毫差错。比如托画心,就要先看画的简繁、墨色的浓淡,考虑纸张的吃水性能,然后再动手。”在沈林江说,“只有这样,才能在托裱时避免损伤原画的墨迹,使画面保持最佳水墨效果。”

  托画心时,要先用排笔快速地给画的反面上浆,完成后用一根长尺将新纸覆盖上去,手势轻盈,力道适中,“刷刷”几下便将新纸服帖地与原作融为一体。接着在超出画面的四周涂上浆糊,贴在墙上晾干,这就完成了第一道工序。

  在沈林江的案头,有一块被磨得发亮的红色砑石格外引入注目。他介绍,砑石用来砑磨裱件,使它光洁柔软,这块砑石是师傅王炳松送给他的,比自己的年纪还大,传到自己手中已是第三代了,经过上百年的打磨,原先双拳大小的砑石已打磨得如同鹅蛋般精小圆滑。

  “近40年来,我装裱的书画作品有几千件了。”沈林江说,装裱是作品的继续创作,未经装裱的作品其实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书画家只是完成了这张纸上笔墨的程序,剩下的部分则由装裱师继续“创作”完成。

标签:装裱匠 双林编辑:朱彦超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